本报记者 王莹
记者近日走访天津市多个乡镇,了解基层民政干部的工作生活状态,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在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基层民政人的不易,虽然队伍不成形、工作超负荷、待遇不到位,但一颗为民爱民的心,仍像一团火焰在燃烧。他们在努力支撑中渴望基层民政工作受到重视,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人手少 待遇差
靠拼责任感把工作推着向前走
在天津市杨成庄乡民政办主任孟令柱的桌子上,有着10余份表格需要他一一核对填写,涉及民政业务的占了一半,包括需要他去测量烈士墓碑尺寸的表格、统计东寨村骨灰堂数量的表格、地名相关的表格和统计养老机构情况的表格。但民政业务并不是孟令柱的主要工作,他的编制是工会副主席,民政助理是他的“副职”,而这份“副职”的工作量几乎占用他工作精力的全部,杨成庄乡2.6万人在民政方面所有大事小情都是由他负责。
虽然他手下有三个人帮忙干活,可他们都没有编制,大伙拿的工资也是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村里的基层办有补贴,劳动所也有补贴,可唯独活儿最多的民政一分钱补贴都没有。”孟令柱说起现实情况苦涩地摇摇头。
一人身兼多职、工作连轴转成为许多基层民政干部的常态。
独流镇民政助理樊茹意感触最深的就是工作人员调动频繁,干几个月就被县里抽调走了,“半年的时间换了三个人,刚刚教会一些政策,就被县里抽调走了。”为了做好民政工作,部分村专门设置了民政专干。但樊茹意所在的镇上70%以上的专干在65岁以上,而且多是由村会计兼任,因为老会计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但老会计也不是万能的,“别说微信,手机都没有,打电话都要找人转达。”全镇1700个困难群众,任何一个人有了突发情况,樊茹意要亲自出马一一过问。用她的话说,有事业单位编制的只有她一个,没钱没编制活又多,她都有点不好意思麻烦临时工。
尽管有如此大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樊茹意的工资待遇却不高,每个月到手工资不足3000元,有时同事朋友红白事扎堆,还得找人借钱周济周济,工作4年了,她一共只攒下两万块钱。
每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标准,让蔡公庄镇的敬老院院长潘仲贵招不上人来,招聘年轻后备力量的事更是让潘院长“想都不敢想”。院医务室曾招过一个卫校毕业的学生,但因为钱太少,没几天人就走了。在敬老院里,目前工资水平是男护理1800元/月,女护理1400元/月。可就在这个工资标准下,敬老院还设置了一系列“苛刻”的招聘条件:“第一不能嫌脏;第二女服务员不能害羞,擦洗什么都能干;第三不能害怕,因为夜间只有一个人值班,有的老人夜晚患病,甚至突然病故,该穿寿衣要穿,该办都得办。”看到这三个标准之后,很多人都会望而却步。实际上,潘仲贵找来的护理员都是50岁以上的,感觉“他们本身都是困难对象,还要照顾五保老人”。
潘仲贵已经60岁,他说,在自己实在干不动前,一定要找一个能让他放心托付敬老院的“接班人”,“但现在还没有眉目”。让潘仲贵们不安的,一是个人前途,二是敬老院的将来。其实,院长和敬老院里的护理员一样,都只是“临时工”。
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大,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些问题让一些基层民政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人时常有一筹莫展之感。但他们仍旧拼着一份责任感,把工作推着向前走。
业务繁杂 超负荷运转
凭借耐心把各项工作做到位
民政工作业务繁杂琐碎,尤其基层民政工作更是如此。他们既要做好政策解读、入户走访调查、信访接待处理等基础性工作,又要参与上传下达、数据报送等行政工作,还要兼顾社保和包村等事项。在基层采访时,不少民政干部说:“要做好基层的服务工作,既要能当多面手,又要能做受气包。什么工作都能做,什么气都能受,什么责任都能担。”
王恩景是个老民政人,从1982年参加工作开始就是在民政办,中途工作调整,时隔十年如今又回到了民政岗位,“不适应”是他最直接的感受,除了工作量陡增、政策不断变化需要重新学习外,更需要兢兢业业、丝毫不能懈怠的一点是,“基层民政对老百姓做的都是好事,但做好事不容易,政策性相当强,掌握不好就变成了坏事。”
低保是基层民政工作中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什么样的情况才可以纳入低保?重病重残的救助标准是怎样的?低收入家庭的审核审批流程是怎样的?如此等等,面对每天前来咨询的村民,民政助理要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明政策。有时一个咨询电话的时长就是三四十分钟。王口镇的民政助理郑斌曾经在一天接了102个电话——村里的五保户家中进贼,救命的3000块钱被偷;瘫在床上十年的低保对象需要办理残疾证;爱攀比的村民问为什么别人享受低保而自己却未能纳入低保……
郑斌形容自己的工作像门诊大夫一样,“来了先说困难”。这样一来,郑斌在解释工作完成后,还要进村入户去核查每一家的具体情况,新增的申报,原有的复核,再加上临时救助等等。这个月他核查了39户,还有28户在审核中发现了问题,每天在郑斌办公室等着与他“谈判”,还有剩下的60多户排队等待核查。
段以伟是前不久刚“入门”的民政助理,一到岗他就感觉到任务的繁重,他举例说,18个村里光是退役军人就552人,优抚安置工作责任重大。从城建办转岗来民政后,事情多到一天下来只能在下班后去一趟厕所。“任何一个单位和系统都会觉得自己挺忙的,可你真的干过民政就知道,到底哪个工作更多。”因为都是困难群众在诉苦,段以伟工作一天后有时难免“心情不大好”。
既要严格又要实事求是地把该符合标准的纳入,每一个民政助理都手握着这杆“标尺”不敢懈怠,但是现实情况依旧不免让大家尴尬不已:不想要赡养老人的子女把赡养义务推给政府;甚至有人说:“我要你的低保而不是为了钱,我就是为了相对应的医疗救助政策。”
“活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多,弄不好老百姓就会去告我们,难办啊。”民政助理郑斌如是说。面对每天前来咨询的群众,郑斌手上的活基本干不了多少,接待成了他的主要任务。“有些不符合条件的,解释完了他也不走。你说什么都不管用,‘你得替我想办法,不行我就去上访’。”每每听到这句话,郑斌都觉得十分无奈。但他还是保持着耐心,心平气和地和群众打交道。
民政部32个工作组下基层“把脉问诊”
基层民政人充满期待
为了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基层民政工作薄弱的突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和切实加强,4月中旬以来,民政部派出32个工作组,对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蹲点调研工作。主要督查内容包含倒房重建情况、基层养老服务质量、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和流浪乞讨救助人员情况等。
这项预计持续一年的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专项行动,旨在通过 “联系省、抓住县、蹲点乡”的工作方法促动民政系统从上到下都重视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使基层民政工作薄弱的突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第一阶段蹲点调研工作已经结束,民政部与地方民政已经初步形成了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基层民政工作向前发展的机制。之后,民政部各个工作组将会同当地政府探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好办法,适时制定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一起把脉问诊查原因,对症下药破难题。
对于民政部开展的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专项行动,基层民政人如久旱盼甘霖,表现出强烈的渴望与期盼。
“能面对面向民政部领导反映问题,我们基层民政干部心里真高兴。”杨建发是西翟庄镇民政办主任,也是一名老党员,这么大力量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在他看来还是第一次。杨建发激动地形容就像娘家来了人,被打了一针强心剂:“终于有人理解我们做群众工作的辛苦,理解我们到处求人的烦恼,理解我们为了工作被人误会时的那种无助。”
网友“今天”也在本报微信公众号转发的相关报道中留言称:“部里领导能深入基层,作为基层民政人,我很感激,民政部领导接地气,能挖出民政工作关键症结!基层民政工作任务重、业务繁,严重缺乏工作人员,确实影响民政工作效率和效果。愿顶层能真解决基层困难,全国民政工作一定能上个前所未有的大台阶。”这段话应该表达了基层民政人的共同心声。
原标题:基层民政人在努力支撑中期待加强